走马观花游香港

2011-01-02

12 月 11-12 日,从东莞出发赴香港闪电旅行一趟,补记如下。

入境交通选择的是深圳机场的中港通大巴,走深圳湾口岸。周六上午的口岸与春运前后的北京西站有一拼,边检大厅早已容纳不下过境旅客,大厅外的人墙有数十米厚。从开始排队到通关入境,我共耗时 1 小时 50 分。通关之后虽仍属深圳领土,却已经是香港的司法管辖域,据说这是“一国两制”的新尝试。之前在澳门大学听说国家把珠海的横琴岛划出一块归澳门经营,大约也是相似的模式。说到赴港手续,只有户籍在广东省或内地(不含西北地区)几十个大城市的居民才能办理个人旅游签注,赤裸裸的地域歧视。

深圳湾口岸

在香港接应我的是 heqian 同学,他比我早一天赶到,已经订好了酒店并打探清楚了周边的形势。从佐敦下大巴后,我通过 Android 上的 RMaps 离线地图 + GPS 导航很快在尖沙咀的某酒店与 heqian 会合,开始了走马观花的行程。

香港给我带来的视觉与文化冲击并没有澳门那样强烈。澳门在狭小的空间内将中国与欧洲、近代与现代文化紧密压缩,菩萨、耶稣、妈祖、关公和平共处,与内地城市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。而香港则是在现代大都市的主体中穿插一些近代中、英文化元素,古老的教堂在高楼大厦的烘托下显得有些不协调。除了楼高、路窄、节奏快之外,香港与南方其他大城市的视觉差异并不大。当然,也有可能是我行走的范围有限,只看到了香港闹市的一角;或者是对英文已经司空见惯,不像看到葡文那样新鲜吧。

教堂

香港交通比较拥挤,但相比东莞和深圳有秩序多了。多数路口都有分成两段通过的人行横道,借助中央的缓冲区来协调行人速度与车辆等待时间;同时使用声音信号提示能否通行,利于盲人安全通过。在没有信号灯的路口,马路上会标注“望右”或“望左”,以提醒大陆游客注意香港的“右舵车、靠左行”规则。与澳门一样,在这种路口司机会主动让行人先通过。香港常见的富豪超级奥林匹克双层巴士比北京的双层车高出一截,大约是要适应英国人的身高。公交路线的命名、站牌的设计与澳门类似。偶见敞篷巴士和有轨电车,应该都是服务于旅游的。地铁则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。香港地铁系统(MTR)的 VI 设计与北京地铁(不仅仅是四号线)很相似,不知是谁在模仿谁。只是地铁票价没有北京那么友好,从香港岛到九龙动辄超过 10 港币。

香港是传说中的购物天堂,虽然我是唯物主义者,但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物品没什么感觉,主要还是不识货吧。上次 idealee 给我介绍了 VERTU 手机,这次就在中环的某商场见到了 VERTU 专柜,只是我穿得太民工,不好意思近距离研究。中环、湾仔、铜锣湾一路下来,同行的几位国际背景的同学个个都拎着大包小包不亦乐乎,西戎美利坚的物资有这么匮乏吗?我还是找点自己看得懂的吧。早就听说香港的“二楼书店”比较有名,逛了旺角、油麻地附近的几家,各具特色,但都不忘摆出几种主题敏感的书来吸引大陆读者。而商务印书馆、中华书局这些印象中是出版社的单位,在香港则是类似于新华书店的大型的连锁书店。旺角、深水埗一带的电子产品商店也很多,iPad 几乎是各家的招牌货,不过我并没有带着涉水任务来,因此也没有太关注行情,这一点被 heqian 无情地 BS 了。

街巷

时间有限,几乎没有去什么旅游景点。维多利亚港两岸是游客聚集之地,众多摩天大楼成为香港的地标。自从收藏了 1997 版的香港通用邮票,我就一直想到实地观摩一下这楼宇成林的盛况,结果发现阴天的维多利亚港日景和邮票上一样灰蒙蒙;夜景倒是不错,金光闪闪的不夜城气息。九龙一侧的星光大道山寨自好莱坞,然后又被北京新中关等一系列地方山寨而去。好不容易找到了几个有所耳闻的明星,却发现不少人还没有留下手印就已经归西了。

专程赶到象征中国主权的金紫荆广场,然而金紫荆雕塑正在被维护,只好拍一下国旗、区旗和雕塑所在的白房子了。不过附近精明的商人适时地推出了电脑合成照片业务,用以假乱真的合成照赚大陆游客的钱。所谓“紫荆花”,考据了一下原来是“洋紫荆”,被内地媒体有意讹传成“紫荆”。这种花在东莞松山湖这边也是随处可见,大冬天的都在绽放。

金紫荆广场

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手机在香港的漫游费用并不贵,比澳门漫游便宜很多。数据漫游 0.01 元/KB 和以前的动感地带无包月资费一样,查邮件什么的还不至于产生天价资费。再加上北京移动最近有国际漫游减免话费的活动,所以两天下来通信费用并没有花多少。香港很多地方有 freegovwifi 和 PCCW 的免费 Wi-Fi 接入点,但边走边用信号并不稳定。heqian 出于业务需要,办理了当地号卡,使用 iPhone 作为移动无线路由为沿街群众无偿提供 Wi-Fi 接入,可惜我 unroot 的 Milestone 不支持 Ad hoc 模式连接。另外,我的手机在香港居然能搜索到 48 个 GSM/WCDMA 网络,远大于大陆和澳门的数目。虽然有若干网络是同一家运营商的,但这也反映出香港移动电话市场竞争之激烈。

至于港币和中资银行,在澳门都研究得差不多了。这次新发现了一家打着招行 Logo 的永隆银行,很山寨的样子。一查,原来是招行收购的当地银行。听在香港读过书的同学说,香港银行的储蓄管理费比较高,一个月几十港币。在这一点上,大陆的银行正在不断学习和借鉴。还有万能的电子货币八达通,比北京的市政交通一卡通强大多了,可以在交通以外的很多商店、餐馆和自动售货机上使用。但两天行程,就不用买了,信用卡加硬币走天下。

匆匆而来,匆匆而返,未曾涵盖的香港特色应该比较多,例如美食、赛马、迪士尼。以后有机会再过来玩吧。